爱尔兰语的保护政策对辽宁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启示

 

引言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字的口头表达方。语言的流失同时也意味着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也在逐渐消失。而语言逐渐的去日常化也意味着这种语言的流通性在逐渐减弱直到这种语言消失。而作为母语者,语言的去日常化会使母语者逐渐减少,甚至会使原本会这种语言的人也会因为在日常生活中,语言所应用的概率降低而导致母语者失去对本民族语言的敏感度,这样就进一步加大了母语者的传承难度。从而加速了这种语言的灭亡。在爱尔兰地区,爱尔兰的本地语言,爱尔兰语也面临着这一尴尬且危险的语言现状,甚至可以说是语言危机。无独有偶,在中国辽宁,这个具有多样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语言的地区,也面临着语言危机—满语的消逝。然而自1900年左右,在爱尔兰境内,爱尔兰语似乎有所复苏,为了了解爱尔兰国家的语言措施是否能对中国辽宁的满语复苏是否行之有效或者有所影响,先要了解有关于爱尔兰语的相关历史和当前形式,同时也要了解辽宁少数民族语言的当前形势,以及在这种形式下满语面对的危机及原因。

 

一.爱尔兰语的历史与当前形势

1170年,盎格鲁诺曼人入侵并控制了爱尔兰的大部分地区。从那时起,城市主要使用英语,农村则使用爱尔兰语。17世纪初,讲英语的移民来到爱尔兰,使用爱尔兰语的当地人被迫迁移到偏远地区。1780年左右的工业革命导致了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社会结构的变化。英语是城市和新技术的语言,是教育和工作的语言,取代了爱尔兰作为日常交流媒介的作用。19世纪的饥荒和移民使讲爱尔兰语的人口急剧减少。据统计,1845年以前,一半的人使用爱尔兰语,到1901年,爱尔兰语下降到14%。到1911年,只有17.6%的人使用爱尔兰语,82.4%使用英语。根据2006年盖尔塔赫地区的统计数据,70.8%的人讲爱尔兰语,但只有60%的人每天使用爱尔兰语。

 

二.辽宁省少数民族语言的当前形势及满语所面对的危机与原因

辽宁省是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的省份,总人口664.3万人,占辽宁总人口的15.2%。其中,满族和锡伯族人口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第一,蒙古族和朝鲜族人口居第二。境内的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是蒙古语、韩语和满语,都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学作品。目前,辽宁的朝鲜族和蒙古族广泛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但也会说汉语。辽宁省也是我国少数几个少数民族语言省份之一,目前少数民族语言在这里已被广泛使用,客观上证明了辽宁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丰富性。虽然辽宁省少数民族语言资源普遍丰富,但个别语言也如爱尔兰语言一样面临着极其危险的局面。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教科文组织)将语言的重要性分为七个级别。即安全语言、稳定但受到威胁的语言、侵蚀的语言、濒危的语言、严重危险的语言、濒危的语言、灭绝的语言。20105月,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包括满语在内的全球濒危语言地图。目前,满语属于六级濒危语言。主要原因是,只有极少数70岁以上的人仍然使用满语,而且所有其他社区成员都放弃使用满语。辽宁省是满族人口最多的省份,绝大多数满族人不再会说满语,一些珍贵的满族历史文献已成为无人能理解的“天书”,这也正是满语之所以成为危机的重要原因。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仅仅是通过平时的口语交流得以传播,很大程度上也可以通过书籍传播文化,保证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例如梵语,梵语在佛教广为流传,但是作为一门语言它的流传度并没有达到最为一门语言应该达到的流传度。但是用梵语记载的佛学经典书籍却世界闻名,这也是一种文化与语言的传承。而在现如今的辽宁,满族本族人甚至都不能理解或者阅读满族历史文献这无疑是一种可怕的现状,这也加速了满语——这门珍贵的少数民族的灭亡。因此如果国家和政府不及时进行必要的语言政策干预,不及时记录和保存,满语可能会在几年后降到第七级,从而会加大语言保护与传承的难度。绝迹的话语将完全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这绝非危言耸听。

 

三、语言保护的相关政策

(一)爱尔兰

意识到爱尔兰语的保护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来为保护爱尔兰语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环境都是经历了漫长的历程的。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争取独立的政治运动的,1893Douglas Hyde为首的盖尔语联盟,它的成立,标志着旨在拯救和复兴爱尔兰语的现代爱尔兰语复兴运动的开始。1922,爱尔兰独立后,宪法规定爱尔兰语为爱尔兰的国语,英语也被确定为官方语言,也是从1922年起政府开始陆续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来保护发扬爱尔兰语。1937,爱尔兰宪法第8条规定,爱尔兰语是爱尔兰共和国的国语和第一官方语,英语是第二官方语。2005,爱尔兰语成为欧盟官方语。

 

1.    教育方面。

1922年独立后到1960年间,爱尔兰出台了爱尔兰语规划。爱尔兰语言规划是要扭转语言向英语转换的局面,爱尔兰语计划是为了扭转语言向英语的转变。

教育领域的语言规划是一种语言习得计划。从爱尔兰的独立开始,爱尔兰出现在学校课程中:1924年,政府规定在中学教育中使用爱尔兰语的教师将获得特殊的政府工资。1926年,小学和中学教授的语言只能是爱尔兰语。在中学,鼓励使用爱尔兰语作为教学语言。在毕业考试中选择爱尔兰语的学生将获得额外积分。从1928年起,爱尔兰成为获得初中文凭的必修课程。从1934年起,爱尔兰人就读了一所高中。文凭必修课程。学校将获得爱尔兰的特殊资助。1966年的双语和基础教育报告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该报告称,与英国相比,爱尔兰儿童在英语理解和算术方面落后两年。 1971年,爱尔兰的小学开始进行改革,但由于爱尔兰语是各种文凭的必修科目,因此爱尔兰语中学的教学状况直到1973年才发生变化,政府废除了爱尔兰的义务教育政策。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促进了爱尔兰语的生命活力。1996年的调查发现,有143万人认为他们是讲爱尔兰语的用户。 2002年的调查发现,爱尔兰语言人口增加到157万。 2003年的调查发现,人们的爱尔兰语能力有所提高,但这种语言能力大多是接受而不是输出的能力,而且大多是通过11年的学校教育获得的。这些讲爱尔兰语的学生中有许多是学生,而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爱尔兰语的学生只占全国人口的3%到5%。

 

2.    社会方面

不止在教育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国家也出台了其他政策来提高爱尔兰语在本国的地位。

 

1925年,爱尔兰就是申请政府公务员的要求。自1931年以来,还进行了口头和书面测试。1936年,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以促进公务员的爱尔兰语。在法律上,1937年的宪法规定了爱尔兰语是民族语和第一官方语。2003的《官方语言法》明确了在公务员系统中促进使用爱尔兰语,明确了爱尔兰语是爱尔兰的民族语和第一官方语,英语是第二官方语。而这些措施也确实抑制了国家公务员爱尔兰语水平的下滑,并提升了爱尔兰语在本国的地位。

 

(二)中国辽宁

针对少数语言使用者越来越少的现象,中国辽宁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来为这些珍贵的语言注入新的活力。以辽宁地区的蒙古语为例。

19516月成立了蒙汉联合小学。195110月成立了地区蒙古中学。随后出现了专门编写蒙古语教材的机构。2005年出现了有蒙古族,朝鲜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联合的七年小学教育。而为了让除本民族外的其他人了解这些少数民族语言,不少大学都设立了相关专业以及相关研究所。

 

虽然政府做了一系列的努力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是收获甚微。根据上面的表格,从1951年到2001年可以熟练使用蒙古族语言的人数在减少,越来越多的人既不会口语也不会语文。因此,在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政策这一方面我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分析

(一)相似点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爱尔兰的语言保护政策与辽宁少数名族的语言保护政策有两个相似点。其一,两者都非常强调学校的教育。在爱尔兰,1924年,政府会给那些用爱尔兰语教学的老师额外的补贴。1926年,中学的教育必须是用爱尔兰语进行的。1971年,政府有要求爱尔兰语是必修的。这个政策在1973年又改变为双语教学。而在辽宁省,政府也建立了许许多多的少数名族语言学校,如七年制的蒙古族,朝鲜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小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爱尔兰政府还是辽宁省政府都是非常重视少数民族语言的教育的。但是,两方的另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些有关教育的政策都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根据数据显示,人们接受爱尔兰语的能力增强了。但是输出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并且只有3%5%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爱尔兰语,大多数都是学生们在学校使用。而辽宁省蒙古语的情况也不容乐观。1951年,能够熟练使用口语的人有22.65,而在2001年,只有12.65了。能够熟练使用口语的人不升反降。而熟练使用文字的人从2.33增加到9.26,虽然有所提升,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这些都说明政府在教育上所做出的努力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而可能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三点。第一点,学校的语言环境与社会的语言环境有非常大的区别。不论是所涉及的内容还是环境的复杂成度都有很大的区别。第二点,在学校和社会中人们使用语言的目的是不一致的。学生们在学校使用和学习语言可能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但是人们在社会当中使用语言是实际的应用,是为了解决具体的问题。除此之外,使用了频率也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在学校可能仅仅是在学校使用,而在社会和日常生活中也可能因复杂的情况而提高使用频率,或者也可能恰恰相反,在学校中使用频率很高,而在社会生活中可能因为大部分人都使用英语或汉语,从而减少了爱尔兰语或辽宁省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频率。

 

(二)不同点

爱尔兰语言保护政策和辽宁省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政策的不同点主要有五点。第一点,是否属于同一语系。爱尔兰语和英语都同属于印第安语系,而汉语和满语及蒙古语属于不同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满语和蒙古语都属于阿尔泰语系。

 

第二点,两地所包含的语言种类数不同。在爱尔兰,仅仅有爱尔兰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而在辽宁省,除了我们日常使用的汉语,还有蒙古语,满语,锡伯语等。这使我们的语言保护政策更加难以制定和针对。第一点和第二点都在客观上造成了我们少数民族语言学习的难度,也使语言保护政策所起的效用大打折扣。为此,我们基于前两点,对于辽宁省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政策有以下几点建:

 

第一,公共标识与地名。除官方地名外, 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为居住地选取带有少数民族语言的地名。第二,少数民族族群的姓名。如果少数民族族群中个人的姓氏或名字已被修改, 或以前没有以少数民族语言命名, 其有权根据适当的文件恢复为原来少数民族语言的名字, 或重新以少数民族语言命名。第三,书籍与出版物。在国家承认的少数民族语言聚集区内, 大区政府可加大对当地出版社和报刊新闻机构的资金投入, 以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第四,专门部门的设立。相关地区应设立专门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的机构, 也可以在原有的机构设立相应的部门。第五,财政拨款。我省应设立少数民族语言保护专项基金, 根据实际需求做好规划, 避免出现资金不足等问题的发生。也应明确基金的来源渠道和使用方向, 明确基金的管理部门, 科学规划基金使用审批程序, 保障基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第六,应与一些文化创意产业或是旅游业达成合作,并据此开发出少数民族语言及其文化的经济价值,反向促进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第六,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并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我国目前双语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以简单的对比与翻译为主, 教材选编和课程设置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少数民族语言既是一种语言资源, 也是一种文化资源。“考察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发展史, 双语教育是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语言的最佳途径”。因此, 我国应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一方面, 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 建立各级双语教育研究机构, 鼓励开展对少数民族语言保护的实验性研究, 从而及时丰富教学方法, 革新教学模式。另一方面, 应强化双语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双语教师培训和不同地区双语教师的交流活动, 提高双语教师的薪资标准, 稳定少数民族双语教师队伍。第三点不同之处在于,在政府选拔官员时对其语言掌握的要求这一方面,爱尔兰与辽宁两个地区存在差异。对于爱尔兰而言,早在1925年,爱尔兰语就是报考政府公务员的要求。自从1931年起,报考的考试还进行了口头和书面测试。在1936年时,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促进公务员爱尔兰语的学习,这些措施确实使公务员爱尔兰语水平的下降趋势有所遏制。并且在法律上,爱尔兰的1937年的宪法规定了爱尔兰语是民族语和第一官方语。2003年的《官方语言法》明确了在公务员系统中要促进公务员使用爱尔兰语,明确了爱尔兰语是爱尔兰的民族语和第一官方语,而英语则是第二官方语。而对于辽宁而言,首先,对少数民族报考公务员这一方面,遵从国家的大方针,如下,《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指出: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和各级政府民族事务部门录用国家公务员时,对少数民族报考者应予以照顾。对少数民族报考者的照顾办法,由录用主管机关规定。明确地来讲,报考州、市、地及以下公务员职位的少数民族考生,笔试总成绩中加5分。各地省考中,关于少数民族加分政策也是“因地制宜”,情况不尽相同。因而,可以看出政府对于少数民族的支持与鼓励是十分到位的,但是,并没有明确提出少数民族的报考者,一定要会说自己本民族的语言。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中提到,要坚定不移推行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教育,全面开设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课程,全面推广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同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教育水平,并在需要的民族地区加强学前双语教育,制定激励政策,加大师资对口支援力度,做好双语教师招录工作,对双语教学师资培养培训、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给予支持,注重培养民汉双语兼通人才,提高少数民族干部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应学习掌握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从中可以了解到,汉语还是作为中国也是本论文研究地区辽宁的官方语言,因而要加大学习汉语的力度,对于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没有明确的规定,要达到什么水平,也没有明确的考试来验证少数民族语言掌握达到的程度。

 

这可能会造成,对于辽宁地区内,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管理大部分需要少数民族干部去执行,会出现人员拮据的现象,而若是汉族干部对少数民族语言掌握得不够熟练,会出现沟通不畅的现象,导致政策无法通常地落实下去。并且,在辽宁省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的现象比较明显,少数民族的新一代对本民族语言的掌握,就目前看来,不够重视,对辽宁地区中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是一个挑战。因而建议是,辽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少数民族的新一代参与民族的发展。在选拔公务员时,进行适当的测试,不单单只对少数民族的报考者给予优惠政策,对于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人,不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的报考者,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大他们的优势。

 

第四点不同之处,媒体对传播语言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对其不容忽视。爱尔兰政府为复兴爱尔兰语,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外部环境:爱尔兰建立了第一家广播站为2RN,于192611日开始广播,其广播的作用,就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爱尔兰语的传播与保护。自从1962年开始,爱尔兰国内电视广播开始。在之后的30年间,Raidi'o na GaeltachtaNetwork2,2FMTG4TV31陆续出现,更不用说有线,卫星和数字电视以及互联网。RnaG19724月开播并在几年内覆盖全国。而且第一次出现了独立的爱尔兰语广播频道。辽宁主要传播少数民族语言的媒体,要在建国之后出现。辽宁省民族地区有民族语言节目广播的电台有五个。发行比较好的报纸有辽宁朝鲜文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的县报因有蒙古文版而保留下来。东北三省唯一一家出版朝鲜文、蒙古文、满文和汉文图书的综合性出版社是辽宁民族出版社,于1984年建立。

 

从中可以看出,爱尔兰媒体用于传播与保护爱尔兰语的起步早,时间长,覆盖范围广。辽宁传播与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媒体与其相比,存在一定的劣势,自身的起步晚,并且一大部分是文字传播。由于近些年来少数民族语言在新一代中掌握的情况并不乐观,因而文字传播并不是最佳的传播途径。对于这一方面的建议是,媒体自身应该实现集团化、网络化和数字化。辽宁地区内的各大媒体集团进行联合,整合资源,取长补短,共同推进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播与保护,使资源利用最优化,效果达到最大化。目前处于信息化的时代,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将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与网络紧密地结合起来。开办网站、开通新媒体平台、整合媒介资源等向网络化转型,应积极地采用新媒体技术、探索纸质媒体和数字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推进新闻内容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

 

第五点不同之处,家庭的环境在语言保护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似点中提到学校教育的开展对爱尔兰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预期。学校教育应该与家庭结合起来,才能在语言保护中发挥作用,语言的保护需要家长和子女之间的传承。1960年,爱尔兰政府认识到学校教育的局限,与此同时,民间大量出现了家长办的“浸入法”爱尔兰语学校。1970年以来,这种“浸入法”学校越来越多。直到1999年,该类型的学校达到134所。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到1996年的几次爱尔兰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全国范围内能说爱尔兰语的人的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一直在缓慢增加,从中可以看出家庭和父母的支持对爱尔兰语的保护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辽宁,少数民族父母也对子女掌握少数民族语言这一方面十分重视,但情况不容乐观。

 

本文认为社会对其家庭氛围的塑造有一定的影响,很多爱尔兰学生的家长因为在工作中需要使用到爱尔兰语,因而对爱尔兰语的学习和保护的目的性更加明确,也更加迫切。而辽宁少数民族学生的家长虽然重视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并创造双语的环境,但是目的性不够迫切,并且家长这一代对少数民族语言的掌握也不尽人意。因而建议是,少数民族家庭应创造更加良好的语言环境,增加日常少数民族语言的口语交流,增加书籍、歌曲或电视节目熏陶的氛围,政府也可以对会少数民族语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五、结语

文化是语言产生的基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首先要保护、保留下来,才能继续传承下去。文化与语言是分离不开的,语言缺乏保护与传承,那么文化也会受其影响。对于辽宁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来说,政府应该加大力度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在会少数民族语言的学生报考时和公务员考试中给予优惠政策。社会上,媒体追求集体化、网络化和数字化以求保护效果达到最优化。学校提供语言兴趣小组并建立语言数字图书馆来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家长打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支持下一代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作为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语言主力军的新一代,少数民族自身的新一代应该正视自己民族的语言,有保护本民族语言的意识。若是对少数民族语言感兴趣的话,作为汉族也可以学习,保护并传播它。语言是灿烂文明的体现,保护文明,首先就要保护语言。

 

六、参考文献

Iarfhlaith Watson. "Irish-language broadcasting: history, ideology and identity."

贾慧芳 张瑾燕. "少数民族地区主流媒体的转型与融合——以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为例."

于凤静.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两极格局." 当代传播(汉文版) 6(2013).

张荣建. "爱尔兰语言政策的多因分析."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2015):61-67.

赵生辉.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数字图书馆顶层设计研究."